2021年6月9日下午,《可可托海的牧羊人》的旋律在沈河校区东阶梯一教室响起,这里正在举行“传承爱国文化基因,讲述东大人科技报国的故事”报告会。应继续教育学院邀请,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艾国生以“机遇与灵感”、“神秘的可可托海”、“可可托海的东大缘”、“东大人可可托海的奋斗历程”、“难忘可可托海”以及“可可托海精神与东大魂”等六个方面,向即将结束在东北大学培训学习的华北冶金建设集团、添合矿业公司全体学员讲述着以孙传尧、余仁焕、朱赢波、肖柏阳、张泾生等为代表的29名东北工学院(东北大学前身)毕业生,坚守新疆可可托海十余年、为新中国稀有金属选矿事业、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做出杰出贡献的故事。
1968年,党中央发出了面向基层、面向农村、面向边疆和面向厂矿的“四个面向”通知,同年11月,东北工学院毕业生孙传尧、余仁焕等22名男生,7名女生来到了新疆有色金属管理局第一矿务局,投入到了当时国内最大的稀有金属锂铍钽铌采选联合企业,代号87-66工程的建设中去,开启了那段艰难困苦,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,成就了一段可歌可泣的传奇人生。
可可托海气候寒冷、人烟稀少、自然条件极端恶劣,冬天最低气温达到零下50多度,以孙传尧院士为代表的“可可托海的东大人”用信念和智慧战严寒、抗饥饿,用汗水和鲜血书写了“吃苦耐劳、艰苦奋斗、乐观向上、无私奉献、为国争光”的可可托海精神。他们的人生,传承了“实干 报国 创新 卓越”的东大文化,秉承了“自强不息、知行合一”的校训精神,阐释了“爱国兴邦,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”的精神风骨,诠释了“强国筑梦,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”的历史担当,值得所有师生铭记、学习。